有人说“生命在于折腾”。

这话对于别人来讲,或许只是嘴上功夫,或如盲眼苍蝇乱撞一气。

但有个人,凭借一腔热情与几十年的身体力行,折腾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更折腾出了一种不认输的精神。

他,就是王德顺。

一个出身寒门,14岁辍学、40岁自学英文、49岁裸辞北漂、57岁创造了世界上唯一的艺术形式“活雕塑”、70岁练腹肌、79岁走T台、85岁考取飞行员驾照的“斜杠老人”。

在年北京国际时装周的秀场上,他仅仅凭借11秒,迅速火爆全网。

有人说,王德顺的走红纯属偶然。

但所有偶然的背后,皆是必然。

为了这场亮相,王德顺整整准备了60年。

年,王德顺出生在沈阳一个贫困家庭,小学没毕业,就被迫休学,14岁便出来打工。

他做过电车厂售票员,也当过军工厂的工人。

然而,贫苦并没有让他逆来顺受。

打工之余,他报了补习班,并学完了初、高中以及业余大学的全部课程。

后来,他又毅然参军。

参军后的他发现沈阳工人文化宫有很多精彩的课程,唱歌、跳舞、表演,而且统统免费,王德顺一样不落地学了个遍。

王德顺还曾考上过沈阳医学院,学习化学专业。

在这里,他依然是佼佼者,以至于当他决定离开学校时,老师还深感遗憾。

王德顺从事过很多行业,用句时髦的话说,妥妥的“斜杠青年”。

可他心里唯一不变的是对表演的痴迷。

他一边模仿电影中明星们的表演,一边尝试编排小话剧。

在一次市职业文艺汇演中,他自编自导的《小王的星期》,更是获得了一等奖的成绩,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走表演之路的信心。

年,王德顺24岁,他如愿以偿的考入了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

梦想,终于在这里起飞了。

由于年纪相对较大,又缺乏专业的基本功底,王德顺在形体方面稍显吃力。

可他咬紧牙关,克服疼痛,生生将韧带拉开。

他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排练厅中度过,有时一天表演两三场,大家都称他“拼命三郎”。

虽然辛苦,但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

适龄青年,情窦初开。

王德顺邂逅了同为话剧团演员的赵爱娟。

当时团里有规定,不能谈恋爱,可惺惺相惜的心,还是慢慢靠在了一起。

年,复原的王德顺被分配到长春话剧院。

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逐步成为了台柱子。

可他却常常因为陷入到一个角色的情感世界中,不可自拔,甚至“走火入魔”。

有一次,他扮演一个指导员,规定情境是“他”昏了过去。

结果因为太过投入,他竟然真的昏了过去,而且怎么叫都叫不醒。

正是由于忘我的执着,他多次获奖,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

可正当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他却被诊断出了“植物神经紊乱”,离精神病只有一步之遥。

这与他持续的投入,情绪波动大有关。

无奈,王德顺只有转做幕后。

可王德顺不想听天由命,他的人生,应该属于舞台。

机缘巧合,翻盘的机会真的来了。

那一年,中戏专家到剧院讲座,王德顺第一次接触到了哑剧和布莱希特表演体系。

“斯氏”体系由内而外体验角色的感受,让他心力交瘁。

可布莱希特的“间离方法”,让演员在角色和自身间,跳进跳出,他不用再每次都忘我的投入。

这让他重新燃起了回归舞台的信心。

他决意开创一条新道路,将哑剧与自己的表演相结合。

年,王德顺去中央戏剧学院参加了国际布莱希特研讨会,并表演自己创作的哑剧《人与蛇》,反响热烈,就连德国大使馆都邀请他去参加德国哑剧节。

他乘胜追击。

年与妻子接连编排了《死神》、《暮年》等十几部哑剧。

可令人意外的是,很多根本都没有过审,其中《死神》更是被领导以“立场有问题”批评了一通。

进入90年代,随着影视剧蓬勃发展,话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特别是在东北,更是前途黯淡。

一天,王德顺突然跟妻子说:“我想去北京发展,要不咱们一家去北京吧,怎么样?”

妻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重复问着:“你说的是真的?”

王德顺坚定地说:“是的,我想去北京。”

对于一个手握铁饭碗的人来说,这个决定很可能将全家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妻子也担心,这把年纪了,放弃铁饭碗,放弃大房子,放弃一切,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头开始,这能行吗?

然而,理解最终战胜了顾虑。

他们全家开始了北漂生活,这一年,王德顺49岁。

热情在现实面前往往很苍白。

北京的哑剧市场也并非那么繁荣,“把哑剧演给懂的人”这个目标执行起来,太难了。

而生计问题,又成为他们必须要面对的头等大事。

仅靠每个月一两场,每场一两百的演出费用,一家老小的生活很快就捉襟见肘。

由于房租太高,一家四口只能靠朋友借宿来维持。

一年下来,搬十次八次家,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正值寒冬,朋友家来了亲戚,他们只能卷铺盖离开。

无奈之下,王德顺厚着脸皮找到了中戏招待所,希望能收留他们一晚。

可平白无故谁能让他们白住呢?

实在走投无路,王德顺一家就睡到了下水道里。

妻子怕他冻着,一直紧紧抱着他的两条腿。

天无绝人之路!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之际,中戏徐晓钟院长派人找到了他们,特批他们住在招待所。

王德顺终于可以腾出双手,大刀阔斧的打拼了。

之后的两年,王德顺逐渐在北京崭露头角。

年,他被文化部派遣去参加德国的国际哑剧节,从此开启了亚欧十年巡演之路。

走出国门,他发现哑剧艺术在国外有很大的市场,这也让他感到未来可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可毕竟岁月不饶人,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体能大不如前。

他再一次向命运说NO。

他开始走进健身房,像年轻人一样撸铁、游泳、滑雪,每天至少保持2小时的运动,这一坚持就是30几年。

岁月终没有辜负这个老人。

终于,他用漂亮的肌肉线条、细致入微的表演,成功创造了世界上唯一的艺术形式“活雕塑”。

这一年,他57岁了。

还记得电影《冬》中,那个孤独的老者吗?

人民网曾这样评价王德顺:“把一个老人在雪山中与鱼、鸟和一个小孩之间的遭遇,刻画得凛冽、肃穆,令人不敢直视。”

从《艺术也疯狂》中的画家水爷,到《武当一剑》中仙风道骨的无极,王德顺用整个生命,塑造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形象。

在一次采访中,王德顺说:我70岁开始练腹肌,79岁成了模特,今年我80岁了,我依然有追求。”

年,王德顺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说起来,还真的有点小偶然。

北京国际时装周上,王德顺的女儿是该场秀的音乐总监。

当一个设计师发现她手机中几张老爸的照片时,立刻被老头儿那一身健硕的肌肉,潇洒的气质所吸引,随即就把照片推给了服装公司的高层。

没想到的是,这个服装公司的总裁,竟然是王德顺当年形体课的学生。

这就有了秀场上那个上身赤裸,下身一条东北大花棉裤,鹤发飘逸、步步生风的王德顺。

而他也不负众望,一亮相便压倒全场。

然而,王德顺的“折腾”,从未停歇。

年,在“全国大众速度滑冰马拉松比赛”上,他参加了米组,并成功完成比赛。

虽然没有取得名次,但国家体育总局最终颁发了优秀奖给他,以鼓励这个八旬老人的体育精神。

年米兰秋冬时装周,作为ErmenegildoZegna大中华区的形象大使,他的气场,丝毫不输身旁的王阳明。

年,王德顺更是以85岁的高龄,克服重重苦难,闭关三个月,最终在密云穆家峪机场完成了所有飞行科目,拿到了飞行员驾照。这也刷新了我国飞行员最大年龄的记录。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不被框架所束缚的人生,敢于“折腾”的人生,的确过瘾。

年在《新鹿鼎记》中,王德顺扮演的洪教主,依然备受瞩目,与年轻人飙戏依旧不在话下。

不仅如此,老爷子依旧将健身、溜冰、游泳当成每日必须课,甚至令年轻人汗颜。

在见惯人世沉浮后,王德顺逐渐回归生活。

与妻子一同散散步,逗逗小孙女,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正如他所说:“当你说太晚了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它可能是你退却的借口,没有谁能阻止你成功,除了你自己!”

这就是王德顺敢于“折腾”的底气与内核!

我们祝福这位最帅老头儿,可以继续“折腾”80年!

也祝福我们自己,可以成为下一个王德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右上角"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bjbw.com/kjschl/261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