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心智的本质著者:丹尼尔·西格尔“情商之父”给予盛赞的脑科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他创立了一个名为第七感研究所的教育组织,旨在帮助个人、家庭和组织通过评估人际关系来提升第七感(即对自己和他人心智的感知和理解,是西格尔独创的概念)。第七感不仅能让我们看到和分享自己内在的心理能量和信息流动,也有助于我们感知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记忆,帮助我们产生强大的心理力量来改变这种流动,从而摆脱根深蒂固的行为以及习惯性的反应,远离可能会使自己陷入其中的被动情绪循环。西格尔独创的这个里程碑式的概念备受“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推崇。戈尔曼不但将第七感理论誉为“情商与社交商的基础”,还赋予了它更高的地位:“第七感堪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齐名;在身、心与大脑整合方面,西格尔成果卓著,无人能出其右。”帮助父母实现圆满自我的“全脑教养专家”西格尔与西雅图爱情实验室创始人、人际关系专家约翰·戈特曼及其夫人的合影家庭教育是西格尔的理论得以完美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格尔认为,想做好父母,必须先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深入了解自己的经历,尤其是童年时与养育者之间的互动,才能让孩子产生安全的依恋关系,这就是“由内而外的教养”,这个观点也贯穿于他所写的每一本与教养相关的书中。西格尔基于对大脑结构及运作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实用性极强的“全脑教养法”——针对各年龄段孩子提出全脑教养实践指南,以帮助父母破解种种育儿难题。他还将第七感所涉及的整合理念运用到了解和帮助青少年成长的教育实践中,非常值得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借鉴和学习。极受谷歌、微软推崇的人际神经生物学创立者西格尔历时5年,通过对数千个案例的研究,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人际神经生物学(InterpersonalNeurobiology),这门学科的研究重点是人际关系与大脑的密切关系。他在人际神经生物学领域出版了多本专著,还受邀四处演讲。他的研究成果被美国司法部、微软和谷歌等世界各地的机构和企业所采用。“探索人心”旅程上的引领者西格尔不仅是一位专业的学者,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通过写作,西格尔得以将自己最新的研究理念传播给普罗大众。他的畅销书《第七感》向读者展现了经过整合的大脑的强大力量。他将“整合”概念引入教养领域,其著作《全脑教养法》使更多父母认识到“整合的大脑”在教养中的积极作用。他在《心智的本质》中挑战了生命最重要的问题,为临床实践、教育、个人和家庭生活的提供了重要指导。作为“探索人心”旅程的开拓者,西格尔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感受方式和生活方式。测一测 你真的了解心智吗?1.哪项活动不能唤醒心智,让我们的生活保持活力?A.沉浸写作B.沉浸绘画C.沉浸舞蹈D.沉浸唱歌.下列关于“整合”的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A.整合是健康的基础,而整合受损是疾病和障碍的基础B.对未来的期望就是整合我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的要诀C.建构器可能是妨碍整合的真正元凶D.在场是通向整合的途径之一3.西格尔开创性地提出了“第八感”的概念,它是指:A.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和听觉B.身体的内在感觉C.内在的思维、感受和表象等心理活动D.我们与他人和我们生存的世界的关系的感觉4.心智的存在方式和哪些事物类似?A.电磁场B.星星的光芒C.流动的海水D.以上都是下载“湛庐阅读”App,搜索“心智的本质”,获取答案。“你好。”这是我向你发出的一条简单的信息。是谁知道我是在用“你好”来向你发出致意呢?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以及,“知道”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本书中,我们将一起探索心智、你的心智和你的自我的本质,一起讨论心智由谁参与、如何产生、是什么、为什么产生以及何时产生,并一起讨论你感受到的我用“你好”向你致意的这种体验。一些人使用“心智”(mind)这个概念表示智力和逻辑、思维和推理,这种做法将它与“心灵”(heart)或“情绪”(emotion)对立起来。无论在本书中还是在我的其他作品中,我都不会以这种方式从广义的角度使用“心智”这个词。我用心智指代与活着的我们感受到的主观体验有关的一切:从感受到思维,从理性的观点到先于或潜藏于话语下的内在的感官沉浸(sensoryimmersion),再到我们感觉到的、与他人及整个地球的联系。心智同时也与我们的意识有关,即我们对“活着”的感觉的觉察,以及存在于这种觉察中的觉知体验。心智是我们最深刻的本质,是我们在当下时刻对“活着”、对此时此地最深刻的感觉。心智不只包括这些内容。除了意识和意识对“活着”的主观体验的觉察,心智可能还包含一个更宏大的加工过程,即它将个体与他人及世界联系起来。虽然这个重要的加工过程可能是心智中一个难以测量的部分,但它却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接下来的心智之旅中将深入探索这一过程。尽管我们或许无法量化我们心智中位于“活在此时此地”的体验之中心的那些成分,但这种内在感受到的、关于“活着”的主观现象,以及我们感到的与他人和世界联系的方式,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些不可测量的、关于生命现实的成分有许多不同的称谓。有人称其为我们的本质;有人称其为我们的核心、灵魂、心灵或者本性。我只是简单地称其为心智。心智仅仅是主观性(subjectivity)的代名词吗?或者说,心智仅仅等同于对我们的情绪与思维、记忆与梦、内在觉察和相互联系的感受吗?如果心智同时包含我们对这种每时每刻“活着”的内在感觉的觉察方式,那么心智的成分就还包含被我们称为“意识”的体验:我们借助这些体验保持觉察,并由此知晓主观生活中的内容的展现方式。因此,心智这个概念至少包括了意识,即我们觉察内在体验和主观生活的方式。在低于觉察水平的层面上也存在某些与我们通常所称的心智有关的东西。这些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包括思维、记忆、情绪、信念、希望、梦、渴望、态度和意图等,我们有时能觉察到它们,有时则不能。尽管在某些时候,甚至大多数时候,我们觉察不到这些心理活动,但它们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可以把这些心理活动看作我们思维和推理的一部分,以及允许“信息”(information)流动和转换的过程。在未经觉察的情况下,这些信息流甚至都没有引起主观感受。因此我们能看到,在意识及其对主观体验的觉察之外,心智这个概念还包含了不依赖于觉察的、更基础的信息加工过程。如此说来,心智就可以被看成作为“信息处理器”的心智了,这是什么意思呢?信息是什么?如果信息影响着我们的决策过程并诱发了行为,那么无论有无意识参与,心智是如何令我们做出有意的行为选择的,我们又是否具备自由意志?如果心智这个概念包括了主观体验、意识,以及包括问题解决和行为控制等在内的信息加工过程,那么什么是心智的核心成分?从感官知觉到执行控制的心理活动的连续谱系中的“心智成分”又是什么呢?我们已经讨论了意识、主观体验和信息加工这些关于心智的一般描述,它们通常以你可能很熟悉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记忆、知觉、思维、情绪、推理、信念、决策和行为等。我们能用什么样的理论将这些常见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呢?从感觉到感受,再到思维和行为发起,如果心智是上述一切的源泉,那么为何这些东西都被归于心智这个概念之下呢?心智究竟是什么呢?心智作为一个术语、实体或过程,我们既可以将它视为一个名词,也可以将它视为一个动词。心智作名词时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它是一个稳定存在的物体,你既能够掌控它,也可以宣称拥有它。你拥有心智,它属于你。那这个名词性的心智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心智作动词时则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涌现的过程。心智中不仅充满了活动,也展现出了永无止境的变化。如果这个动词性的心智确实是一个过程,那么这些动态的东西、这些精神生活中的活动又是什么呢?无论作为名词还是动词,心智究竟是关于什么的呢?有学者将心智描述为“信息处理器”。这种描述指出,我们能够对观点和事物进行表征化,并将这些表征进行转换,通过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记住事件。从知觉到推理,再到行为决策,它们都是心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家、教师和医生,我从事与心智有关的工作已经35年了,有这么一种现象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虽然上述对心智的描述广为人知,然而在一系列与心智有关的工作领域中,无论是临床、教育、科研还是哲学思辨,居然都缺少一个对心智的精确定义,缺少一种凌驾于其功能之上的、关系到其本质的清晰认识。作为一名精神卫生工作者,即精神科医生兼心理治疗师,我也惊讶于这样一件事,即这种对心智的工作定义都不明确的现状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制约我们临床工作的有效性。明确心智的工作定义既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它开展工作,又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断修正它以适应研究数据和个人经验,还意味着我们可以清晰地表述“心智的本质是什么”。尽管我们频繁地听到“心智”这个词,却极少注意到它缺乏清晰的定义。如果在科研、教育、临床实践、个人和家庭生活中都没有关于心智的工作定义,那么至少在我看来,我们对心智的理解和交流中就缺少了某些东西。只有对心智的描述,却没有对其做出工作定义的尝试,我们真的能定义什么是健康的心智吗?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种描述的层面上,即心智包含思维、感受、记忆、意识和主观体验,那么我们会付出许多代价。例如,如果你反思一下你自己的思维,那么它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你可能会说:“好吧,丹尼尔,当我在我的头脑中感觉到一些词语时,我就知道自己在思考。”我接着可能会这样问你:“‘我知道’‘感觉到词语’的意思是什么呢?如果它们都是信息加工过程,即动态的、动词性的信息加工,那么被加工的究竟是什么呢?”你可能会说:“好吧,我们都知道那只不过是大脑活动而已。”如果上述关于大脑活动的观点是真的,那么你也许会很惊讶地发现,关于你自己的思考的主观感觉到底是怎么从你大脑中的神经元里冒出来的,这事儿没人能说清楚。我们对于“思维”或者“思考”这样常见且基本的加工过程尚无清晰的认识。好吧,是我们的心智对此没有清晰的认识。当我们把心智看作一种动词性的、展现并涌现的过程而非存在物的时候,或者说,至少不仅仅是存在物或者名词性的、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存在物的时候,我们也许就离理解“你的思维是什么”以及“心智是什么”更近了一步。这是我们把心智描述为信息处理器或一种动词性的过程的用意。然而,无论以名词性的心智意指“处理器”,还是以动词性的心智意指“加工过程”,我们对这个信息转换过程包含的内容都一无所知。如果我们能在这些常用的、重要的、精确的描述性成分之外为心智提供一个定义,那么我们也许能更好地理解心智和心理健康究竟是什么。我在过去的40年间持续思考着上述问题。我能感觉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它们不仅填满了我的意识,而且在梦境和绘画作品中影响着我的无意识信息加工过程,甚至塑造了我和别人相处的方式。我痴迷于这些关系到心智和心理健康的最根本的问题,我的朋友、家人、老师、学生、同事和来访者都看在眼里。现在你也看到了。不过,就像他们一样,你或许也会明白,尝试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不仅本身是充满乐趣的,而且催生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发,从而令我们的生活更幸福,令我们的心智更强大、更坚韧。本书就是这样一段超越常见描述的、对心智进行定义的旅程。如果我们能够定义心智,那么我们就能以一种更有力的视角解读科学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更有效地培育健全的心智。拥有心智的人类对自身充满好奇人类对心智的兴趣从我们开始记录思想史时就开始了。如果你也对“心智是什么”充满好奇,那么你并不孤单。数千年来,哲学家、诗人和小说家们一直就如何描述我们的精神世界争论不休。拥有心智的人类似乎对自身充满好奇。这或许解释了我们为何将自己命名为“现代智人”:我们知道,并且知道自己知道。可是我们知道些什么呢?我们又是怎么知道的呢?我们既可以通过沉思和冥想探索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探索心智自身的特点。通过运用自己的心智,我们究竟能知道关于心智的什么内容呢?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对现实世界本质的实证研究试图系统地揭示心智的本质,我们称这种人类的心智活动为科学。不过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即便是对心智的本质感兴趣的诸多学科,也尚未就心智的定义达成共识。虽然我们对情绪、记忆和知觉等心理活动有种种描述,却没有对心智做出定义。你也许会觉得这很奇怪,但事实确实如此。你也许会认为到处使用心智这样一个没有定义的概念是一件奇怪的事,但作为一个在学术上很重要的“表示未知事物的占位符”,它还真就没有定义。有些人甚至认为我们不该对心智进行定义,我自己就从一些哲学和心理学界的同行那里听到过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对心智进行定义会“制约我们对心智的理解”。因此,在学术界,虽然人们广泛地研究和讨论着心智,却没有人站出来定义它。这真令人惊讶。另外,在一些旨在帮助心智成长的应用领域,比如教育界或精神卫生界,人们也极少定义心智。在过去的15年里,我在工作坊中反复询问精神卫生界或教育界的专业人士“是否学过心智的定义”,答案惊人地一致:在全世界范围内超过10万名不同流派的心理治疗师中,只有%~5%的人在课堂上学过关于心智的定义。剩下的95%的人既不知道“心理”或“精神”的定义,也不知道“健康”或“卫生”的定义。我还问过余名教育工作者同样的问题,从幼儿园教师到高中教师,在这个群体中,学过心智定义的人所占的比例与心理治疗师群体大抵相同。我们为什么要尝试定义一个在这么多的学科领域中都很模糊的概念呢?为什么要用话语描述一个看起来就难以陈述、难以定义的事物呢?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于把它当作“表示未知事物的占位符”,并拥抱这种神秘感呢?为什么要用话语制约我们的理解呢?以下是我对“为什么尝试定义心智很重要”的一些看法。如果我们能对“心智的本质是什么”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即对心智给出一个定义而非仅仅陈述其特征,比如意识、思维和情绪,那么我们也许不仅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更有效地培育健康的心智,而且可以在家庭、学校、职场和整个社会中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能对心智给出一个可用的工作定义,那么我们也许就有能力清楚地认识到健康心智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许就能进一步优化我们个人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行为模式,以及我们与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互动的方式。除了人类,其他动物既有心智,也有感受,还有像知觉、记忆这样的信息加工过程。然而只有人类的心智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从而将地球改造成今天这个样子,成为人类命名的“人类时代”。是的,是我们拥有的语言做出了这样的命名。在这个新的、全球性的人类时代里,给出对心智的定义或许能令我们找到更有建设性的、更有利于合作的生存方式,从而与其他人和其他生命在这颗美丽而脆弱的星球上共存下去。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地球的角度来看,定义心智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MIND心智是我们做出选择和改变的能力之本。如果要改变地球的现状,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我们需要转变人类的心智。在个体的水平上,如果大脑功能由于后天原因或先天原因受到了损害,那么知道心智是什么就可以更有效地改变大脑,因为许多研究已经揭示了,心智可以对大脑产生有益的影响。没错,心智不仅能够“改造”大脑,它还能以同样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生理机能和宏观生态环境。心智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陆续谈到。找到心智的精确定义绝不止于学术实践。定义心智或许将令我们能以个体和群体的形式活得更加健康,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为了达成这些迫切的目标,本书将尝试回答一个既简单又困难的问题:“什么是心智?”常见观点一:心智就是大脑活动许多来自生物学、心理学和医学等领域的当代科学家通常会认为,心智纯粹是大脑中的神经元活动的产物。这个一再被提及的观点并不新奇,它已经存在了几百乃至上千年。学术圈里的人一再强调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想表明这么一种态度:“心智就是大脑活动。”看到这么多受人尊敬且富有思想的学者认可这个观点,并且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其背书,你也许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它就是简单且透彻的真理。倘若事实真如此,那么我的那句“你好”留给你的那种内在的、主观的心智体验,就只是大脑中的神经元放电现象了。没有人知道从神经元放电到主观上“知道”的体验之间发生了什么,但上述观点中似乎有个假设,那就是有一天我们将能够计算出物质是如何变成心智的,只是我们此刻还做不到罢了。就像我在临床和科研训练中学到的那样,科学界和医学界非常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bjbw.com/kjscyy/247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