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

BradPitt在《十二猴子》里的病号演绎当时吓坏了不少外貌协会的小婊子。扮演精神病人是彪演技之路上的必修课。

年末,国内曾经出版过一本叫做《谁是疯子?》的内参小册子,作者是来自前苏联的若列斯·亚·麦德维杰夫与罗伊·亚·麦德维杰夫兄弟二人。这本书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前苏联,若列斯作为不同政见者,因为政治倾向表达问题而被送入了莫斯科附近的一家精神病院,被列为精神病患,进行强制治疗与拘禁。

通过这本书,很多人了解到前苏联曾利用所谓的精神病定性来对持不同政见者进行人身迫害。不过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新鲜,长久以来,人类对精神病患族群的确定标准与处理方式从来都富有戏剧色彩。从很多层面来说,精神病患的处境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类在自身生存现状上的尴尬。

异常与正常,真实与虚幻,本就是双生共体难以从绝对高度进行评判,然而人类族群的内部割裂原因,除了意识形态,宗教,政治,战争等之外,对精神病患的处理也将这种伪原罪的命题铺开,几乎成为另一条隐秘的社会文本发展史。当然电影可能比现实世界走的更远,他们早就比我们走的更远,深入到了每一个精神病患的意识荒原,那里会是你未曾见过的异色新世界吗?

精神病院控制体系:变态社会模型

如何对精神病患进行定义,本身就存在争议,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一些专家对其的解读:精神疾病是对人类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异常的统称,包括各种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神经症等和较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而症状主要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活动上的障碍。

《猛鬼屋》剧照

由于精神病患异于常人的思维准则,逻辑奇点,道德观念以及不受世俗法则与本我控制的行为,他们一直饱受普通人类社会的的各种猜疑歧视排斥遗弃恐惧甚至是关押流放。精神病患的不可控性,需要人们对其专门开辟一处隔绝的空间,这便是我们俗称的“精神病院”。当然这只是个符号化的统称,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代,他的具体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然而从功用,配置,环境,管理乃至语境上来说却都是一致的。

电影文本设定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1,对精神病患进行筛别,定义,分类,达到基本管理的目的。

2,对精神病患实施有效,可行,严密,彻底,强硬的拘禁管制。

3,对精神病患实行所谓的恢复疗法,但事实上肉体折磨和精神迫害相对较多。尤其是一些物理疗法,基本都比较反人道。

4,对精神病患进行精神疏导,慰藉,感化,使其放弃各种潜在观念与认知,达到“治疗成功”的效果。

5,基本都与普通人类社会进行隔离,地理位置与意识概念都尽可能的走向边缘化。

6,管理人员习惯对精神病患采取野蛮,粗暴,甚至是虐待式的管理。

7,每个精神病院都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这在电影里几乎成为了一条铁则。

8,精神病院的建筑风格一般都会被哥特化,迷宫化,牢狱化。

9,几乎每个精神病院都会有隐藏的非病患(可以理解为非传统定义上的精神病人)

10,大部分精神病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事故/灾变/事件。

就此可以看出,精神病院之于精神病患的意义并非具备其原初概念中的正面价值,在近现代文化与社会价值提下的多年演化后,精神病院与精神病患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立并相互依存,双方始终向对方互刷存在感。很多人早已经将这种关系视作现代社会控制模型的经典案例,并经此引申放大到国家、团体、大型垄断公司的形态上进行解读。

说得通俗些,就是对少数服从多数的绝对法则的执行,也就是社会学中的对反屈从的消灭,并以此建立构筑起行之有效的系统控制流程。

一提到病患和医护的关系,基本上都是各种对立,看看《飞越疯人院》就都明白了。

精神病与电影工业:依存与包容,相互消费

无可否认,近现代精神病学的研究和电影工业的发展几乎同期并行,其本身所具备的的超验性和神秘性,恰好为电影产业注入了不少话题以及题材。相对于大众对精神病患以及相关理论存在的距离感与猎奇心,电影产业作为中间媒介无疑成为联接高端学说,探究精神病世界,以及娱乐消费的多重中心纽带。

早期欧洲电影,就率先通过电影艺术表达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说的理论,并将之充分与电影技艺本身相融合延伸出极具个人风格化色彩的作品,乃至是电影学派;影视文化对人类本身的精神行为与心理活动,都有大量饥渴式诉求。暴力、性爱、犯罪、潜意识、欲望都成为了电影文本乐于研究表现的对象。

聊起古典派精神病患,《鹅毛笔》不得不提。

尤其在有声电影诞生后,电影工业在美学表达方面的全新飞跃,类型电影的成型更为精神病题材电影走向大众铺平了道路。毕竟,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具备足够多可以容纳精神病世界的空间:一来现实世界对于精神病的理解力始终有限,存在偏颇与抵制,娱乐化后的文本更容易令人接受并了解;二来电影作品的二次元属性,使得各种看似疯狂,不可理喻,充满潜在危险性的精神病案例成为了另外一种安全位面;第三,精神病题材的影片在解读层面具备无限可能性,反过来还会对精神病学研究提供一些全新的思路与视角;第四,人类需要通过这些题材的电影对自身行为做透彻全面的分析与反省;最后,精神病题材与元素几乎成为今日影视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消费力与认可度相当惊人。

精神病人电影分类学:你是疯子吗?

奇才天才型:拥有超高智商,技术水准,艺术才华,亦或是理念意识超前为时代与大众所不容,成为了众矢之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数学天才,生活无法自理却能弹出旷世神曲的钢琴演奏家,性格不健全情绪容易失控的超级学霸,提倡性自由与SM美学享受的狂人,这些家伙几乎构成了精神病患的一部分正面形象:即超越了人类本身的思维极限与道德桎梏,回归人性本身却又具备先锋性,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需要被解放的人类潜能。

也不是所有精神病患者都对社会具有危害性,《雨人》就挺有人情味的。

病例代表:《雨人》,《美丽心灵》,《鹅毛笔》。

人格分裂型:这一波人算是精神病患世界中的主流派,多重人格来回切换,完全模糊了本我,他我这样的精神个体辨别,相对来说较为危险,缺乏足够的自控度,且在法理上还占有刑事豁免权。

很多国内观众一定对《大话西游》里的紫霞仙子记忆犹新,那可是在国产恐怖片把人格分裂设定用到滥大街为数不多的佳作。当然好莱坞和欧洲文艺大师们更是对此类病患格外钟情,由此诞生出大量的经典角色。

不管是在《美国精神病人》,还是《蝙蝠侠:黑骑士骑士》系列,ChristianBale已然成为双重人格的专业户。

病例代表:《致命ID》,《搏击俱乐部》,《美国精神病人》。

妄想癔症型:具备极强的意识幻想能力,并经常能够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模糊,甚至对两方位面都产生互动式的影响。强大的里世界,内景营造为电影故事与视觉表现提供了绝佳的异色空间,其交错平行的属性更适合电影文本造梦的原初功用。

每个臆想出来的世界,都特别的迷幻。《入侵脑细胞》现在依旧占据飞片排行榜的前10名。

病例代表:《梦旅人》,《禁闭岛》,《入侵脑细胞》。

反社反迫型:反社会病患通常具有极强的人格识别障碍,通常无法认可人类的正常三观,某时某刻因为受到过巨大的精神刺激或者创伤而走上了与人类背道而驰的疯狂之路,除了喜欢报复社会之外经常还会研习各种怪异喜好。

反迫害病患一般都处在弱势地位社会边缘,本身不具备太强的攻击性,在他们的世界认知中自身只是较为独立于体系之外的存在,常被人欺辱或者取笑,只有在受到外部的强冲击下才会铤而走险做出出格之事。

为什么《超人》的电影永远都没有《蝙蝠侠》好看?因为,Joker的反派魅力实在太夺目了。

病例代表:《蝙蝠侠:黑暗骑士》,《沉默的羔羊》,《危情十日》。

世外高人型:这一类病患很难说是神马真正的神经病,只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经验储备和身份来历与现实世界或者所处格格不入,又具备极强的隐士心理,独立思维与伪装技巧:有的人自称是外星人,有的人或许是时间旅行者,有的人来自异世界,有的人是捉鬼天师,也有的人认为自己很正常,全世界才是疯子。

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不知道《K星异客》里KevenSpacey所讲的经历能不能获得雨果星云奖。

病例代表:《K星异客》,《十二猴子》。

怪奇异界型:猛鬼附身,邪灵入侵,人间炼狱,时空紊乱造成的心智异常,人性错乱是这类精神病患的统一特征,并由此延伸出很多都市传说,惊悚谜案,重口味话题,而且他们是最恐怖凶悍的一类人群,基本已经跟常规精神病说拜拜了,几乎都是来自外界的超自然/未知异端能量在起主导作用。

《闪灵》里的斧头足以说明一切了。

病例代表:《猛鬼屋》,《闪灵》,《死亡幻觉》。

疯院人魔也好,深井冰或是精神病也好,还是此刻正在看本文的你也罢,其实我们和我们的世界都可能是某个家伙脑洞中的逗逼幻象。可笑的是,那家伙可能也住在不知哪个次元维度的精神病院里。

原标题:《放弃治疗的疯人院病患》

Bykingkingkhan

转自vice

——————————————————

-回复DJ5,收听

-回复NB阅读

-回复DJ收听

-回复1—10任意数字,各种惊喜等你哟

或,移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bjbw.com/kjscby/23757.html

------分隔线----------------------------